印度是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总面积接近298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更是接近14.4亿,堪称世界上人口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而它的近邻孟加拉国,则是南亚第三大国,国土面积大约14.7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达到约1.72亿,可谓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了极为密集的人口。孟加拉国位于世界著名的恒河三角洲,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东南方向与缅甸相接壤,南部濒临孟加拉湾,其余三面几乎都被印度包围。这种独特的地理格局使两国关系自古以来就紧密而复杂。两国边界线绵延超过4000公里,曾经分布着大量错综复杂的“飞地”。直到2015年,印度与孟加拉国才通过协定完成飞地交换,印度的国土因此缩减了约1万公顷。这段历史背后,隐藏着更为悠久的渊源。
飞地的出现,要追溯到印度尚未被英国殖民的时期。彼时的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土邦拼合而成。这些土邦,通常被称为“王侯领地”,由世袭的地方王公掌控,他们不仅拥有军队,还在地方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堪比“小皇帝”。在众多土邦中,比哈尔和孟加拉地区的历史尤其典型。比哈尔位于印度东部,面积约9.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3亿,是印度人口最密集的邦之一。历史上,比哈尔和孟加拉的王公们经常因为土地归属问题发生争执,但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却颇为特别。王公们常常沉迷于棋局与牌局,把村庄或土地当作赌注,每当输掉游戏,败者便要把写有村庄名字的纸条交给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看似消遣的赌博行为却在无形中导致边界极度复杂化,飞地因此不断出现。
展开剩余67%进入英国殖民时期,飞地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英国在印度实行两种治理模式:一方面设立由英国直接控制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则与土邦签订条约,允许他们保留一定的自治权,但要求他们效忠英国王室。尽管一些大土邦还可以保留军队,但外交事务完全由英国主导。在这一框架下,孟加拉与比哈尔的飞地被暂时搁置。由于当时两地往来较为自由,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未受到太大阻碍,因此飞地问题并未成为社会的严重矛盾。
然而,随着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和巴基斯坦按照宗教划分实现分治,情况骤然发生了改变。孟加拉因穆斯林人口占多数,被划入巴基斯坦版图,成为“东巴基斯坦”,而比哈尔则继续属于印度。这一划分使得原本的飞地问题转变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两国关系因克什米尔争端而持续紧张,边境地区的飞地居民往来受限,甚至要接受严格盘查,生活变得愈加艰难。尽管双方多次进行谈判,但由于政治对立严重,飞地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1971年,印度支持东巴基斯坦独立,最终催生了孟加拉国的诞生。从那时起,飞地问题变成了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双边难题。印度在孟境内拥有约1.7万公顷飞地,而孟加拉国在印度境内则有约7000公顷,面积分布极为不平衡。边境地区不时爆发小规模冲突,飞地居民生活困苦,缺乏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教育与医疗资源更是匮乏。许多家庭不得不将孩子送往境外接受教育,生活极度不稳定。
孟加拉国北部与印度相连的西里古里走廊是一条狭窄却战略意义重大的通道,它是印度东北各邦与本土相连的唯一要道。随着印度东北地区分离主义势力抬头,印度政府逐渐意识到,改善与孟加拉国的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两国重新展开谈判。经过数年的磋商,2015年,双方终于签署《土地边界协议》,正式交换飞地:印度放弃位于孟境内的1.7万公顷飞地,孟加拉国则将7000公顷飞地归还印度。
虽然这一协议使印度国土减少了约1万公顷,但却换来了边界线的彻底厘清,更重要的是,飞地居民首次获得了自主选择国籍的权利。至此,困扰双方数十年的飞地难题终于画上句号,长期生活在夹缝中的居民也得以真正融入所属国家的社会与经济体系,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为印度与孟加拉国的关系带来了新的稳定与发展契机。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